查看原文
其他

华应龙再讲阅兵数学课 厚植爱国心

华应龙 华应龙化错化人 2022-03-28

无论是风里,还是在雨里,我都在这里守候着你~





阅兵数学课,厚植爱国心



——以2019版“阅兵中的数学故事”为例


执教: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 华应龙

整理:江苏省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  严亚雄








【课前慎思】

盼望着,盼望着,国庆就要来了,阅兵的脚步近了。


2019年国庆节前夕,我在办公桌上和电脑中各设了一个文件夹,用于收集有关70大庆阅兵的资料。我十分期待我能在这次阅兵的震撼中,上出一节崭新的《阅兵中的数学故事》。因为2015年“9.3阅兵”之后,我执教的《阅兵中的数学故事》,产生了非常好的反响(参见2016年第4期《小学数学教师》,同年第10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《小学数学教与学》全文转载)。我很受鼓舞,这次想再次超越自己。


看报纸,看电视,看微信,闲聊中……我特别关注阅兵话题。


“在天安门广场搭设的观礼台原来需要2周时间,现在只需要3小时。”这速度不可思议!


阅兵开始,“标兵就位!”标兵们不同时间,从不同地点出发,怎么能保证同时到达不同位置的?这背后是怎样的数学问题?标兵之间的间隔是5米,就不可能每步都是75厘米,那他们每步是多少厘米?


每个方队都有“排头兵”、“钉子兵”、“框子兵”,他们是怎样保证方队整齐的?这背后的数学原理是什么?上一次讲阅兵,几个问题都在“数与代数”领域,这次能否向“图形与几何”和“统计与概率”等方面拓展?


阅兵当天,天安门广场能不能下雨,会不会下雨?这就依赖于大数据了。


…… ……


等等胡思乱想,一直在我脑海盘旋,直到国庆节前,我还没能给新课定位,寄希望于国庆当天的顿悟。


10月1日终于来了!我深深沉浸在震撼和自豪之中。


10月2日,再次回看阅兵录像,我还是抑制不住地陶醉其中,但如何备课,尚无灵感。


10月3日,看《光明日报》,还是没能找到兴奋点。我专程去学校找《人民日报》《北京日报》看,看到了很多为了阅兵而苦练的故事,但对如何上出一节数学课获益不多。


10月4日,5日,6日,7日,一直没有灵感光顾。


10月8日,上班了。


10月9日,凌晨3点前,我做了一个梦。梦中,我在讲“阅兵之美,美在速度”。那,速度是快美,还是慢美呢?超常就美。原来阅兵之美,是非常之美,阅兵中展示出的一系列速度是祖国发展速度的缩影。太妙了!我赶紧开灯,记下了梦中的思考。如下图所示。



2015年,我讲“阅兵中的数学故事”,是借阅兵的情境,进一步巩固所学数学知识,帮助学生体验到“心中有数,无限美好”,提升对数学的情感。2019年,我讲“阅兵中的数学故事”,是借数学语言,礼赞阅兵,讴歌祖国,帮助学生厚植爱国心。这无疑是一次超越。我太高兴了!








【课中笃行】

2019年12月27日,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,江苏省南通市教育局举办小学“学科德育”现场推进会——




预热,沟通情感


教师播放国庆阅兵仪仗方队、海军方队、东风-41弹道导弹方队通过检阅区的视频片段。视频画面清晰,口号铿锵整齐,学生看得入神,整个会场为之一振。


(投影呈现学生课前研究单。)华:看了同学们的课前研究单,发现大家做得特别漂亮!华(微笑着):徐李嘉是谁啊?挥挥手就好。(徐李嘉挥手示意)收集的数据非常棒!提出的问题和问题的解答,都很好!华(面向全体学生):带计算器了吗?生(齐):带了!华:会用吗?生(自信地):会用!华:什么时候用?生:老师让用的时候就用。华(笑):今天都是你自己做主,你想用的时候就用。不过用的时候要先写下算式,否则,只有个得数了。好吗?生(齐):好!华:打开练习本,翻开新的一页,请在这一页的最上面写下你的名字。(学生认真写名字)华:写多大呢? 一个字大约1平方厘米。(听课老师发出会意的笑声)1平方厘米是多大?要拿尺量吗?生:指甲盖那么大。华:如果你名字中的某个字,我可能读错,麻烦你帮我把那个字注上拼音。我真的会读错的。(有学生发出笑声。)(教师随机读几个孩子的名字。)倪家凤,为什么三个字都注上了拼音?倪家凤:怕你都不会读。(全班同学和听课老师都开心地笑了,为孩子的真实可爱。)华:哦,倪家凤把三个字都注上拼音,就是在提醒我,下一次说要求时,要把“容易读错”说重一些;同时也在提醒同学,只有认真倾听,才能更好地回答。每一个差错,其实都是一种提醒。感谢倪家凤!(全班掌声,倪家凤的表情由尴尬转为欣喜。)华:同学们,今天我们将一起上一节60分钟的长课,上过吗?生(摇头):没有。华:没有啊,我们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孩子每个星期都有一节这样的长课。60分钟的课可以让我们更充分地感受,如果只上30分钟或者40分钟,还没感受到,就下课了(学生点头)。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,好不好?生:好!



展开,情思共融


华:孩子们,国庆节看阅兵了吗?生:看了!华:什么感受?生1:震撼!生2:自豪!伟大!生3: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了!华:是呀,阅兵之美,美在力度,铿锵有力,震撼人心,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特别的骄傲和自豪。(停顿,微笑着面向全体)那阅兵之美,还美在哪儿呢?(示意一男生回答,男生欲言又止。)华:哦!美在心里,说不上来。(笑声)阅兵之美,还美在哪儿呢?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享,分享三个故事。(PPT出示)第一回:破解“6米”之谜。第二回,一起读。生(齐):第二回:为了神圣的那一刻;第三回:如果我来解说“东风—41”。华(微笑着伸出大拇指):看来同学们语文学得很棒,很有朗诵的味道。


第一回:破解“6米”之谜


    华:我们都知道,这次阅兵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国家庆典,在天安门广场放飞了7万只和平鸽,还放了7万只气球,空中梯队拉出的彩带,几条?    生(齐):7条。    华:你知道吗?将军和第一排士兵的距离是6米。现在,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?陈明然:新中国成立的是70周年,为什么间隔的却是6米?华:明然真好,就像是我的托儿!(笑声)是啊,为什么是6米,而不是7米?(手指屏幕)你觉得呢?


生1:我觉得后面的加起来应该是7米。生2:我觉得是因为他们之间的距离太远了,整个队伍看起来就没那么好看了。华:看来,你对数的感觉真好。还有不同的想法吗?生3:可能是因为六六大顺。华(微笑着鼓掌):真好,同学们真会动脑筋!(从上衣口袋中,掏出记有学生名字的小纸条)我们缪泽尧、王沈鑫、徐李嘉等同学都发现这次阅兵的正步是75厘米。华:现在再想想,将军是领队,领着整个方队踩过敬礼线,正步通过检阅区的。正步一步75厘米,现在再想一想为什么是6米而不是7米?生:我是这么想的,一步75厘米,6米是600厘米,600减去75等于525厘米。525,我爱我,我爱我的祖国。(全场大笑。)华(微笑):妙答!还有不同的思考吗?有人用计算器了,真好,真好!(学生们纷纷拿起计算器,独自研究,教师巡视。)好,前后4人交流一下。同学们小组交流,头都靠在一起,而且声音也很大气,不像耳语,让人听了不压抑(边说边伸出大拇指)。现在,谁来说说为什么是6米,而不是7米?生:如果是6米的话,就正好可以除以75;如果是7米的话,除以75,就是9点3,3循环,就不能整除了。华(微笑):哦,原来有这样的秘密。你除了吗?(学生们点头)华:对!如果间隔是6米,几步?(8步)如果间隔是7米呢,就是(9.3步)。不是一个整数步,这有什么关系呢?生1:军人迈的步数应该都是整步数,不可能迈那种带小数点的步数。(会场发出笑声)华(笑):原来是这么回事儿,带小数点的步子不好迈。生1:不管迈多长都是一步。华(笑,面向生1,再面向全体):孩子想想,是不是将军走在前面,喊了“向右——看”,踩了敬礼线之后,后面的士兵也要跟过来?(学生点头)如果他们之间的间隔是6米,那么8步之后,第1排士兵就?生:踩着那根线。华:如果间隔是7米呢?生:就踩不到那根线了。华:我们一起看看,好不好?(学生点头)会打拍子吗?(学生再次点头)在桌上轻轻打拍子。看到将军的脚踩着那根敬礼线,那根很粗很粗的敬礼线,我们就开始数1、2、3、4……好不好?(学生点头)一起来。(学生打拍子,当数到“8”,看到第一排士兵踩上敬礼线时,学生的眼睛亮了,惊喜的表情。再次播放,确认,更多的学生瞪大了眼睛——“哦!”)华:哇!原来是这回事儿啊,好棒!你看,阅兵那么整齐那么美,背后是有数在支撑着啊!(停顿片刻)这么一研究,孩子啊,我特别想和大家分享一位大数学家说过的一句话。(ppt出示)生(齐读):哪里有数,哪里就有美!华:是啊,哪里有数——(生接着)哪里就有美!哪里有美——(生接着)哪里就有数!


第二回:为了神圣的那一刻


华:阅兵中,踢正步通过检阅区的那一刻无疑是神圣的,我们好几位同学都提出了非常好的问题(再次掏出记有学生名字的小纸条),赵雨暄、缪泽尧、王沈鑫等同学都提出了一个方队通过检阅区的时间问题。(三位同学挥手示意。)华:你觉得要不要计算一个方队通过检阅区的时间到底是多久?生(齐):要!华:为什么要?施文杰:如果不计算,那别的方队还没走完,另一个方队都已经跟过去了。

华:不错,施文杰的感觉很好。是呀!整个阅兵的时间是需要统筹规划的,所以,每个方队通过检阅区的时间是多长,一定要计算。我们赵雨萱同学提出的是:一个方队通过检阅区要用多少分?你觉得是多少分还是多少秒?

生(齐):多少秒。    华:哇,异口同声。为什么用“秒”来做单位?赵雨萱:我突然觉得,用“秒”来做单位的话,会更精准一点。华:真好,赵雨暄她自己反应过来了,应该用秒更好一点。(学生自发鼓掌。)    华:我们阅兵的要求特别严格。装备方队通过检阅区的时间误差控制在0.03秒。(板书:0.03秒。学生们瞪大了眼睛。)所以,一个方队通过检阅区的时间不会用“分”做单位,而是用“秒”做单位。那我们要知道方队通过检阅区的时间,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呢?生:我觉得需要知道检阅区的长度。生:还有速度。    华:对,用路程除以速度就等于——(时间)。还有补充吗?生:我认为还需要知道方队的长度。华:为什么还要知道方队的长度,知道检阅区的长度不就行了吗?邱千宇:这个问题就像火车过桥一样,火车过桥,火车头过了桥是不算火车全部过了的,必须要火车尾也全部过了桥,这才算过完了桥。华:邱千宇太厉害了,就像是我的托儿(全班笑了)。这个问题就是火车过桥的问题(PPT出示教材上的“火车过桥”问题图片)。的确是,火车过桥的问题中,路程就是桥长加车长。那么,在这个问题中,车长就是——(方队的长度)现在,你觉得邱千宇这个回答好不好?(学生发出热烈的掌声)邱千宇同学特别厉害,不但能很好地理解这个问题,还能用上以前所学的词儿来让大家都明白。向邱千宇学习!(带领全班同学给邱千宇鼓掌)看来,要解决这个问题,我们需要知道——(检阅区的长度)。检阅区多长呢?我们有同学注意到了,缪泽尧、徐黄睿、黄沈鑫等都注意到了检阅区的长度是96米,天安门前,东华表到西华表之间的距离是96米。那方队的长度呢?(投影数据:将军脚尖到第一排脚尖6米,后面14排都是前一排脚跟到后一排脚尖0.9米,脚长0.3米。)孩子们,这是阅兵指挥官给我的原始数据。看完这样的数据,你有什么感受?姜俊杰:很严苛。华:姜俊杰用到了一个特别好的词——严苛,语文一定学得很好。是啊,我当时一看到这组数据,觉得这也太严格了,但还没想到用“严苛”这个词。(朝姜俊杰竖起大拇指)这样看来,要计算出方队的长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。建议大家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想一个线段图。试试看,好不好?(学生齐读,课件相机出示示意图。)

华:现在看着这个图,能不能很快算出方队的长度?生(自信地):能!华:那就自己试试看。(学生安静独立地计算,教师巡视。)华(边巡视边说):同学们基础非常扎实,反应很快,很多同学都已经算出答案了。遗憾的是——答案各不相同。(听课老师发出善意的笑声)这个问题有点复杂。华:方之润同学,你说,我写。方之润:6+0.9×14+0.3×14=22.8(米)华:听了方之润的回答,你怎么想?(有学生发出自发的掌声,也有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。)华(面向方之润):方之润,有人有意见,你问问他?(方之润手势请陈子航同学回答)陈子航:我认为是6+0.9×13+0.3×14。方之润:请问为什么这么算?陈子航:因为14排士兵有13个间隔啊。方之润(豁然开朗的样子):哦,明白啦!我同意你的回答。(听课老师发出笑声,为方之润的可爱。)华:学习就应该像方之润一样,不明白的时候就坚持问为什么。为什么不是14而应该是13呢?生:因为0.9是脚尖到脚尖的,这样脚尖到脚尖一直持续下去,就是两排之间的间隔,14排应该只有13个间隔。华:方之润你刚才也是这么想的吗?(方之润点头)看来,有不明白的时候就应该问;当别人解释之后,我们明白了,就应该修正自己。华:那这儿就应该是13(板书上用红笔划去“14”写上“13”),刚才同学也说了很好的理由,什么理由呢?华:对,这就是我们之前学的——(植树问题)。(课件出示教材上的植树问题的图片)华:5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?——(4个)那么现在14排士兵,多少个间隔?——(13个)刚才方之润的结果该怎么办?对!结果再减去一个0.9就行了,这样就是21.9米。(教师边说边改板书)华: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?(学生纷纷摇头)这个可以有!(调侃的语气)华(面向方泓淼,善意地笑着说):方泓淼,你真应该勇敢地站出来(方泓淼笑着不说话)。方泓淼的答案等于22.2米。什么?将军也有脚啊!(停顿,有学生呼应:“再加1个0.3”。)再加1个0.3,就是——(22.2),你看方泓淼想得好不好?(学生自发掌声)方之润(主动要求说):这里说的是将军的脚尖到第一排的脚尖,没有说将军的脚跟到第一排的脚尖,所以,这个6米里包括了将军的脚。(听课老师发出会心的笑声)华:原来是这样啊!一开始我们能想到将军也是有脚的,真好!但是,要像方之润那样把题目再读一遍,就会发现,将军的脚长已经包含在6米中了,所以,还要不要再加一个0.3?生(齐):不要!华:现在,关于方队的长度还有疑问吗?(学生微笑摇头)那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,我们遇到一个复杂问题,是怎么解决的?生:画图。生:举例子。华:是啊,可以画图、举例子,还可以怎么办呢?(没人能够想到)当遇到复杂问题的时候,我们可以分类来想,这中间有几个6啊?——(1个)几个0.9?——(13个)几个0.3?——(14个)一分类,复杂的问题就变得简单了。再回顾刚才的过程,我们认真审题,咬文嚼字,也很重要。掌声感谢方泓淼的友情提醒!(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后,教师带领学生梳理和总结,学生的学习情绪越来越高。)华:好了,这道题,方队多长,算明白了,是21.9米。现在还差一个——(速度)。这个速度是我直接告诉你,还是你们自己算?生(齐):自己算!华:我喜欢这样愿意挑战的孩子!对,我们自己算。我们自己算出的数据就会带上我们的温度,就会有我们自己的故事。这一次阅兵,我们徐李嘉同学关注到了,正步一分钟是112步(板书:1分  112步)。现在你能不能根据一步75厘米,一分钟112步,算出方队的速度是一秒多少米?(学生安静独立地计算。)华:我们听听陆嘉琦的,(手势示意陆嘉琦)来,请说算式和结果。陆嘉琦:我用112×75得到8400,1分等于60秒,再用8400除以60秒,就得到140米每秒。(自发掌声)华:真好,用112×75算出路程,再用路程除以时间60秒,算到速度。(看到有同学举手示意)有问题吗?生:我不同意他的回答。难道那个将军腿很长很长,1秒能跑140米吗?(听课老师发出会心的笑声。)华:陆嘉琦?陆嘉琦:我突然感觉我说错了。(听课老师再次发出笑声。有学生急着要发表意见。)华(微笑着看着要发言的学生):孩子,孩子,我知道你明白了,但是看破不说破,让人家自己悟。陆嘉琦:因为,将军的腿也没有那么长。华:所以1秒140米是不可能的,那为什么呢?她想不明白,这时候,你可以帮助一下。生:我是这样想的,我们先用112×75算到是8400厘米,我们再转换单位,8400厘米变成8.4米,然后再用8.4米除以60 ,算到0.14米。(听课老师发出笑声。)陆嘉琦:我现在明白他的想法了。华(笑):确实他的想法对,但算法好像有点问题,是吧?生:我觉得75厘米乘112得到8400厘米,转换成“米”为单位,应该是84米,然后再用84米除以60秒,应该得到1.4米/秒。(自发掌声)陆嘉琦:哦哦,我搞懂他的意思了。(听课老师发出笑声和掌声。)华(面向陆嘉琦):“厘米”要换成“米”,结果140的单位是——(厘米),换成米作单位,小数点往左移两位,就是——(1.4米)。我要告诉大家,刚才算出“140米/秒”的可不止陆嘉琦一个(笑)。你知道我看到140米/秒,想到了什么吗?(停顿片刻,学生热切地想知道答案。)高铁。当你在高铁站台上,一列高铁从你身边经过,什么感觉?生:感觉它的速度特别特别快。华:这个“特别特别”用得特别好!中国高铁,世界第一!一般的高铁1小时250千米,如果换成每秒多少米呢?(板书:69.4米/秒,无声地指“140米/秒”,再指“69.4米/秒”。)(学生会意地笑了,有学生说“将军比高铁跑得还要快!”)华:哈哈,还不是快一点,两倍多。所以,我们刚才说不可能,不可能是140米每秒,腿没那么长,说得真好!单位要统一,这是我们老师提醒过的。还有,我们算完之后,要想一想,这个数量表示什么意思?140米/秒,什么意思?跑140米只要——1秒。(学生们笑翻了。教师修改板书,将140的小数点左移2位,成1.4。)华:现在,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,方队的速度1.4米每秒,这个数据是不是就带上了我们自己的温度,有了我们自己的故事?(学生纷纷点头)所以,掌声感谢陆嘉琦。每个差错都能带给我们新的收获。(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)华:三个数据都有了,现在能独立算出通过检阅区要多少秒吗?好,男女生比赛,看是男同学对的多,还是女同学错的少。(学生独立计算,教师巡视。)吴相然:我是这么想的,先用21.9加96就算出了一个方队加检阅区一共的距离,再除以他们的速度1.4,保留一位小数,约等于84.2秒。(学生发出热烈的掌声。)华:孩子,想知道阅兵指挥官给我的数据吗?(板书:84.2秒)正好,正好就是84.2秒!微信里、报纸上的这个数据大多是错的,但是同学们算的完全正确,掌声送给自己!(学生热烈地鼓掌。)我们班男女同学一样多吗?(不一样。)那就不比了,太麻烦了。(学生们笑了。)华:孩子,你知道吗?为了这神圣的84.2秒,参阅官兵们苦练了5个多月;为了这神圣的84.2秒,参阅官兵们每天苦练10多个小时;为了这神圣的84.2秒,参阅官兵们平均每人踢坏1.5双皮靴。这神圣的84.2秒背后艰辛的付出,让我们明白——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(生齐诵)。



第三回:如果我来解说“东风—41”


华:这次阅兵,装备方队最后一个出场的是东风-41。对于东风-41同学们都已经做了很好的研究,搜集了很多数据,是吧?(学生点头说:“是!”)现在,我跟大家分享一段视频,一起来看——(播放专家用数据介绍东风-41的视频。)华:看完这视频,真提气!我们的东风-41——

生:太厉害了!

华:是,太厉害了!我们施柳青、杨黄杰、申张宇、赵思晴、吴钰希等同学都关注了一个问题,我们东风-41飞到美国需要多少时间呢?(听课老师和全班同学都发出会心的笑声。)华:吴钰希同学问的是东风-41从南通飞到美国需要多少时间。(再笑。)美国人也是这么想的。(全场大笑。)你知道吗,美国的军事专家惊呼:中国的东风-41太厉害了,30分钟能飞15000千米(板书:15000千米  30分)。徐黄睿、周成烨、吴相然等同学关注东风-41一小时能飞多少千米,就根据这两个数据(指板书的“15000千米”、“30分”),你们能不能算出东风-41一小时飞行多少千米?(学生七嘴八舌:“3万”。)华:怎么这么快呢?生:用30分钟一共飞多少千米,再加上一个30分钟一共飞多少千米就可以算出一个小时可以飞多少千米。华:解决问题就是要发现关系,发现关系了就能有巧妙的算法,算得特别快。是的,一小时飞三万千米。我们徐李嘉、崔粲然等同学,他们关心一秒钟飞多少米?保留整数,多少?(学生用计算器计算,教师板书:8333米/秒)华:孩子们,回过头来看一看(停顿,手指黑板上的两个数据:8333、69.4。)(学生们自言自语:“不在一个层级上”“太厉害了!”)华:是的,太厉害了!我们觉得高铁走得已经够快了,但是,东风-41更快,1秒钟8333米。真是不算不知道——生(齐):一算吓一跳。华:这么一算啊,我们心中有了很多的数据,现在来看中央电视台海霞和康辉的解说。(PPT显示康辉和海霞的解说词:装备方队最后一个出场的是东风-41核导弹方队,领队是赵秋领少将、孙乐少将。战略制衡、战略慑控、战略决胜,东风-41洲际战略核导弹是我国战略核力量的重要支撑。)华:当我们心中有了数,再来看这些解说词,是不是觉得更加美好了?请有兴趣的同学试试,如果直接用数据来解说呢?你将选择哪些数据?可以回去讲给爸爸妈妈听。(学生点头。)同学们,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的东风-41非常厉害,但是,我们的东风-41那么厉害是为了保家卫国,不是为了穷兵黩武,我们是不会主动让它从我们南通飞到美国去的。我们中国人以和为贵,我们的东风-41一直不用飞起来,那是我们衷心希望的,那就是东风-41最大、最好的用处。所以,孩子们,东风-41的弹头上分明写着我们祖先的名言——“无用之用,方为大用”(课件出示,学生齐读)。没有用的用处就是它最大的用处,不让它飞起来是我们衷心希望的!(听课老师发出由衷的掌声。)



回顾,升华主题
华:同学们,今天我们一起分享了三个故事。回想一下,通过今天的学习,你有什么收获?你明白了什么?生1:我更加了解了祖国。生2:我知道了哪里有数,哪里就有美。生3:我十分佩服参阅官兵们,他们能冒着酷暑去给我们呈现那神圣的一刻,很了不起!生4:让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了火车过桥问题和植树问题。生5:我可以借张晨曦的说一句话: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。(全场掌声)生6:我知道了东风-41的速度。生7:“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”用在解放军叔叔身上最适合不过了。生8:我更加深入了解了东风-41,我衷心希望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。生9(激动地):我为我身为中国人而骄傲!生10:我还从东风-41上看到了我们中国人的美好品质,即便有了很强大的武器,但是为了和平,我们可以不用。(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)华:我再和大家分享一句话,一起读!(PPT显示马克思语录:任何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的时候,才能达到真正完美的地步。)

(学生响亮整齐地朗读。)

华(板书:一个大大的“数”):你看阅兵的时候,看到数了吗?数在哪?生1:我看到天上飞机拉了七条彩带。生2:我看到方队里的人一步跨了75厘米。生3:将军离士兵的距离是6米,也含将军的脚长。华:那些数写在那儿了吗?(生摇头)那,数在哪儿呢?(有学生小声说“数在心里”。)(教师在“数”的外围画上一颗大大的“心”。)

华:是啊,数在心里。当我们心中有数,就更加美好。孩子们,阅兵之美,美在哪儿呢?美在力度,铿锵有力,震撼人心,彰显了东方大国的磅礴伟力!(指示板书的0.03秒,75厘米,8步,21.9米,84.2秒。)阅兵之美,美在精度,米秒不差,让我们联想到一系列的“中国精度”。(再指示板书的1.4米/秒,69.4米/秒,8333米/秒。)阅兵之美,还美在速度。那,速度是快美还是慢美?生:快美。华(微笑):慢就不美了吗?孩子,你知道吗?原来阅兵正步是一分钟116步,这次是112步(板书:116)。请你再看升旗方队(播放升旗方队正步视频)。猜一猜,升旗方队的正步,比海军方队——(慢),多慢呢?(板书:“66”)1分钟66步。慢了,就有一种定格的美。阅兵之美,美在速度,是快美,还是慢美?生(齐):都美!(听课老师们笑了。)华:该快的时候,越快越美;该慢的时候,越慢越美。生活中还有越慢越美的吗?陆泠姝:夕阳。华:哦,夕阳西下,越慢越美。泠姝,你是一个小诗人,厉害!华:身体衰老的速度也是越慢越美。(有学生“哦”了一声,有女老师笑得很响。)中国人的平均寿命,1949年是35岁,刚刚统计出来的2018年是77岁。孩子,身体衰老的速度越慢越好,背后就是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。我们看阅兵的时候,不管是屏幕里面还是屏幕外面,我们都看到了一句话:好的生活写在脸上。阅兵之美,美在速度,它让我们看到祖国日新月异、翻天覆地的发展速度;阅兵之美,美在速度,它让我们自豪,我们有让世人惊叹的“中国速度”。华:孩子们,好玩的时候,我们希望时间过得慢些、再慢些。(看手表)今天,手表的速度快了,时间到了,下课吧。(学生不肯下课。听课老师热烈鼓掌。)师(亲切地):下课了!生:我还有点舍不得。师:我也有点舍不得。生(满含深情地):跟您呆的时间越慢越好!生(不舍地,眼含热泪):我希望这堂课永远上下去!(听课老师泪眼朦胧,双手举过头顶鼓掌。)生(激动地):我有点怀疑您的三个字“下课了”,您的声音那么小,我在想您是不是在骗我?(听课老师再次鼓掌。)生(含泪):我希望您下次来能再选我们班!华:我也很愿意和我们五9班再次合作。那我们今天就上到这儿了,好吗?生(齐):不要!……师(不舍地):谢谢孩子们,给了我很难忘的一节课,2019年12月27号,我们一起享受了60分钟。(经久不息的掌声里,气势磅礴的阅兵视频中,学生依依不舍地离开。)








【课后明辨】

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顾小薇老师眼含热泪,献我鲜花;我热泪盈眶,目送学生离开。这,就像约会分手的那一刻,彼此都是恋恋不舍。


“万世师表”陶行知先生说:“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。”在这节课中,师生就是心心相印的,学生都像是我的托儿,我把真课上得像假的一样。


什么会抵达这样的境界呢?


还是陶先生说得好,“唯独从心里发出来,才能打到心的深处。”


这节课备成之日,正值11月12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》之时。我一字一句学习完纲要之后,心中暗喜:“这一次,我做对了!阅兵,本来就是为了激发爱国热情。”也就是说,我课中呈现出来的爱国情感是发自内心的,不是文件要求。


这节《阅兵中的数学故事》,是用数学的眼睛,发现阅兵中的数学问题;用数学的思维,思考阅兵中的数学问题;用数学语言,表达阅兵中的数学问题。这,是一节数学课,一节“综合与实践”的数学课。但,这是一节不只是数学的数学课,是一节植根播种的爱国主义数学课,是借数学语言,来礼赞阅兵,讴歌祖国的数学思政课。


回顾全课时,学生说出的收获,每一句都敲在了我的心坎上,让我心花怒放。


以前的我,主观上,只是用阅兵情境来讲一道题。那,是入宝山而空返。


这次的我,为什么能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呢?应该是2019年举国上下的盛世豪情和爱国激情浸润了我,“我们为共和国70年的辉煌成就喝彩,被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震撼”。而在国庆前后,乱港分子一直在闹腾。痛定思痛,我们教育人深深自责。“心中有根,方能茂盛”是我发自心底的感慨。“位卑未敢忘忧国”,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。”课,就成为我表达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平台和载体。


回望创课的全过程,我想起爱因斯坦的一句话:“真正的艺术有个特征,创作者心中有股非完成不可的冲动!”是的,我一直有这种冲动和激情。


为什么会抵达这样的境界呢?


还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李烈校长说得好:“以爱育爱,以学论教,以参与求体验,以创新求发展。”教师在课前深入研究了一系列阅兵中的数学问题,学生在课前也有了很好的参与,课上交流的话题正是他们也关注过的问题,因此他们的体验一定是真实、深入的。


学生的课前研究单,我修改了有五六次之多,这有效保证了学生课前研究的针对性,保证了课中研讨的质量。下面呈现的是其中的两份。



学生课前参与之后,组织了同伴间的交流。教师课前收集了学生的研究单,分类整理和摘录了学生的数据和问题,这保证了课上的以学论教和有的放矢。


为什么会抵达这样的境界呢?


还因为我坚持了“化错养正”。不管学生回答是对还是错,我都欣赏他的积极参与,发现正确中的创新,发现错误中的正确,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想象。正像伟大的英国作家王尔德所说:“想象是所有乐趣的开端。”


执教36年的我已经明白:我就是个导演,是个欣赏者,是不用我去教学生的,学生自动会教学生。“我不教学生,我只是为他们提供可以学习的环境。”(爱因斯坦语)


“化错养正”,既化学生的错,也化教师的错。在教学之后,我能听见工作室伙伴们的建议,我能听见专家们的提醒,我能听见听课老师们的批评,有关故事可以参见《更好的,下一个》一文(2020年第2期《小学数学教师》),还有的故事我已写在了《花钱买批评》《三个帮出一好汉》《华老师的板书没课题》等文章中。







※  李烈校长“参事”的境界

  叶澜:读华应龙

  错不起的学生,对不了

※  错若化开,成长自来

※  话说老家“中南海”之高考

※  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,真好!

※  心到功自成

※  听吴正宪老师《归一问题》有感

※  芬兰游学散记

※  阅兵中的数学故事

  数说战“疫”

  战疫一:数学阅读是会思想的游戏

  战疫二:阅读数学,没读懂也有收获

  战疫三:在停停走走中流连忘返
  战疫四:请打开生活这本书

  战疫五:带着数学思考去阅读

扫码关注

原创文章

欢迎留言申请转载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